高強度發黑螺栓的處理方法
文章作者:華隆緊固件 發布日期:2025-08-04
高強度發黑螺栓特指強度等級達8.8級以上且表面經過發黑處理的緊固件。其核心價值在于通過特定的化學轉化工藝,在保持高強度基體的同時賦予表面防銹能力。以下詳解其處理方法與技術特性:
一、發黑處理的本質與目的
工藝定義:發黑處理(亦稱發藍處理)是一種化學表面轉化技術,并非酸性過程(原文此處表述需修正)。其核心是在鋼鐵表面可控生成一層以磁性氧化鐵(Fe?O?)為主的致密保護膜。
核心目的:
1.隔絕防護:氧化膜隔絕空氣(氧氣、水汽)及腐蝕介質,顯著延緩基體銹蝕。
2.提升耐磨:膜層硬度高于基材,降低摩擦系數,減少裝配與使用中的磨損。
3.保持精度:處理溫度相對較低(后述),基本不引起工件變形,適用于尺寸精度要求高的螺栓。
4.經濟性:成本顯著低于電鍍鉻等工藝。
二、發黑處理的核心流程與方法
1.前處理(基石作用):
除油脫脂:徹底清除螺栓表面的油脂、切削液、污垢(堿液清洗、溶劑清洗或超聲波清洗)。
酸洗除銹:常用鹽酸(推薦濃度≥15%)或稀硫酸去除氧化皮、銹跡,活化金屬表面。必須嚴格控制時間以防過腐蝕或氫脆。
充分漂洗:每一步化學處理后,需用流動清水(去離子水更佳)徹底漂洗,確保無酸、堿、鹽殘留。清洗不徹底是后續發花、白斑、附著力差的主因。
2.發黑成膜(核心反應):
主流工藝:堿性高溫氧化法。將潔凈螺栓浸入含氫氧化鈉(NaOH)和氧化劑(亞硝酸鈉NaNO?/硝酸鈉NaNO?)的溶液中。
溫度控制:嚴格維持在135°C-150°C(溶液近沸點)。溫度是成敗關鍵:
過低(<135°C):反應慢,膜薄、疏松、顏色不均(易發花、偏藍),防護性差。
過高(>150°C):溶液分解加速,易導致螺栓熱變形,破壞高強度基體組織。
化學反應:在高溫堿性氧化環境下,鋼鐵表面發生復雜反應,最終生成致密Fe?O?膜:
>3Fe+NaNO?+5NaOH→3Na?FeO?+NH?+H?O
>6Na?FeO?+NaNO?+5H?O→3Na?Fe?O?+NH?+7NaOH
>Na?FeO?+Na?Fe?O?+2H?O→Fe?O?+4NaOH
常溫發黑:存在含硒化合物等配方的常溫工藝,但膜層結合力、均勻性、耐蝕性通常遜于高溫法,結果多為深黑或藍黑色。
3.后處理(強化防護):
清洗終止:立即用冷/溫水清洗,終止反應并去除殘留堿液。
封閉處理(關鍵步驟):
皂化:浸入熱肥皂液(如硬脂酸鈉),填充膜層微孔,形成疏水層,顯著提升耐大氣腐蝕性(防潮)。
浸油:浸涂防銹油(常用置換型),利用油膜憎水性和緩蝕劑提供額外保護,經濟實用,利于儲存運輸。
三、發黑膜的質量要求與特性對比
| 關鍵特性 | 發黑處理 | 對比:電鍍鉻 | 應用側重 |
|---|---|---|---|
| 外觀 | 均勻藍黑色或深黑色(啞光) | 亮銀色 | 裝飾性要求低 |
| 膜層本質 | 化學轉化膜 (Fe?O?) | 電沉積金屬鉻層 | - |
| 處理溫度 | 相對較低 (高溫法135-150°C) | 可能涉及較高溫度 | 極大降低變形風險,保精度 |
| 基體影響 | 僅表面極薄層變化,不改變內部組織與強度 | 一般不改變 | 保持高強度核心特性 |
| 防銹性能 | 良好耐大氣腐蝕 (經皂化/浸油后),弱于鍍鉻 | 優異耐蝕性 | 室內或溫和環境為主 |
| 耐磨性 | 優于裸鋼,低于硬鉻 | 極優 | 中等耐磨需求 |
| 成本 | 較低 | 高昂 | 經濟性優先 |
| 氫脆風險 | 極低 | 需嚴格除氫 (尤其高強鋼) | 高強螺栓安全優勢 |
四、核心優勢與應用定位
精密與經濟結合:在基本不變形、不影響高強度性能、成本可控的前提下,提供可靠的表面防護。
環境適應性:主要適用于室內或大氣環境相對溫和的室外場合(如普通機械、設備內部結構)。其耐鹽霧、耐化學腐蝕性弱于鍍鉻、鍍鋅或達克羅,不推薦用于嚴苛環境(海洋、強酸強堿)。
非熱處理區分:發黑是純表面化學轉化,與改變內部組織的熱處理(如淬火)有本質區別。




